盛夏,在疫情防控逐渐向好的形势中款款走来,我们的“空中课堂”一直在路上。为更好提供优质的线上教学,为学生送去精品的教学资源,我校又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参与了区教研室组织的微课录制,她们用情用心、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努力着、行动着、奉献着。
统筹安排,精雕细琢
朱丽霞
三月底,朱丽霞老师接到区教研培训中心的网课录制任务,牵头承担了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教学任务。
作为牵头人,朱老师一方面迅速结集两个校区中高段骨干教师成立研究团队,组织协调整个教研团队工作的开展;一方面也亲力亲为,负责了三课时微课的录制。
为了体现教学的整体性,朱老师统筹安排,整体把控:关注教案衔接,统一课件模板,提供录课培训,引进电教外援,尽可能为老师们提供更多地帮助与支持。
白天,朱老师在完成常规工作之余,与老师们开展教研,反复商讨设计方案;晚上,批阅完作业,她才能静下心来打磨自己的教案,剪辑制作微课;深夜,是录课的最佳时机,转点以后的她精神抖擞,往往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才能休息;睡不了两三个小时,她又得起来照顾家人的起居,开始第二天的工作。
整个单元11个课时,不论是每一份教案、每一个课件,还是每一节微课,朱老师都会反复观看四到五遍,与老师们仔细斟酌,不断调整,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每进行到一个阶段,她还要及时向教研室反馈,请教专家意见,上传下达,整体推进,直至按时间节点上传资源,确认各项信息无误,整个任务才算圆满完成。
一个多月下来的连轴转,虽然很辛苦,但十余节高质量的直播资源,得到教研员高度赞扬,朱老师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学在武昌”对本校录制团队进行了专题报道,是对每一位成员辛勤付出的肯定,相信棋小还会有更多老师为空中课堂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老师说,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空中课堂更加丰厚精彩,我们武昌教育人,一直在路上!
精读讲练,反复研磨
严晶
四月份,学校接到了五年级第五单元微课录制的任务,严晶老师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勇挑重担,承接了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人物描写一组》(4个课时)的录制。这篇课文是习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并不好教,要通过学文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以及体会表达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开篇引路。尤其是在空中课堂进行线上教学,没有了最直接的师生互动,失去了最直观的学生反馈,一旦对教材把握不准,指导不得力,就会达不到教学效果。四课时的微课不仅比平时的课堂教学要求更严谨、更细腻、更充实,而且要在1个月内完成,时间紧,任务急。承接任务后,五年级语文老师和本单元录课的老师组建了研课组,在研课过程中,严晶老师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大家集思广益,针对习作单元的教学特点,一起研读教材出谋划策,这课的教案在8天左右的时间反复修改了4、5次,不论是教学、练笔还是拓展,都力求体现坡度。
开始微课的录制就更忙碌了,平均4天左右就要录制出一节课,这还包括制作课件,后期的剪辑,睡觉成了这段时间最奢侈的一件事。作为一个“二孩”妈妈,白天,严老师不但要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跟学生用钉钉直播上课、批改作业,还要负担两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夜深人静,严老师摇身一变成为“网红主播”,常常是晚上10点开始录制微课,结束时已是清晨4、5点。可即便如此,严老师对微课的每一处细节都是精益求精,呈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严晶老师希望能透过这小小的屏幕,让孩子们真正学有所获!
磨课录课,打怪升级
吴青
在接到参与五年级第五单元微课录制的任务后,吴青老师就积极准备了起来。
考虑到一节微课只有20多分钟,而且不可能像平时的课堂那样,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师对于重难点可以多次提示;于是,吴老师精心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设计更加具有实效性、指导性较强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掌握学习方法。
整个磨课过程,五年级语文团队全体成员精诚团结,人人参与,积极行动;授课老师们一同认真专研、谦虚好学。教研组制定了详细的磨课计划,从磨课内容、磨课目标、研究重点、磨课时间、磨课形式等方面考虑,确保了磨课的稳步进行。在一次一次的磨课中,吴老师也完成了“从厚到薄”,提炼聚焦的蜕变。她说:“打磨让我们充实,打磨让我们提升,打磨让我们超越!我们成长着,我们快乐着,我们幸福着!”
脚本确定后,就需要制作PPT,选择软件录制,以及后期的剪辑。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她戏称这个过程简直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吴老师说,幸得同事和分管领导的鼎力相助,电教黄主任数次帮她修改PPT、后期的降噪处理;教导处朱主任更是在忙于自己录课时还抽出时间,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为她完成后期的剪辑。在他们的帮助下,吴老师扫清了前进途中的无数“小怪兽”,最后圆满完成了录课。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邓蓓
接到录制空中课堂网课的任务后,邓蓓老师心里既兴奋又忐忑,因为要顺利完成这个任务,确实不容易。作为一名医生的妻子,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家中的一切都靠她操持,自己的孩子和班上41名学生都要时刻放在心上。作为六年级老师,要上好没有上过的五年级的内容,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邓老师马上行动起来,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教材、研读教材,这样才能准确的制定教学目标。邓老师克服困难,在网络上搜集电子课本和各种电子教辅资料,尽快熟悉课本,进入角色。她承担了第五单元习作课的教学任务,从备课、修改教案,到设计制作PPT,再到最后的录制,每一步都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写教案前广泛寻找资料,搜集图片;写教案时字斟句酌,反复思量;修改教案时,将大家的整个单元教案放在一起,互作参照,使单元教学更具整体性,并最终确立了教学习作的教案。在录制的环节中,邓老师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录制屏幕很难一次成功,同事提供了剪辑软件,不会用?她就赶紧摸索着学起来;收音效果不好,她又赶紧买了麦克风、翻页笔等小工具;白天环境不够安静,熬到深夜,加班加点的录制;声音不够大,删掉,反复录制再拼接……做好每个细节,竭尽全力,才能完成这看似平凡的两节网课。
虽然过程难免曲折,但在这个过程中,邓蓓老师既感受到团队给予的温暖,又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电教技能。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邓老师希望老师们的点滴奉献,汇成春风,温暖孩子们的心灵。
不断奔跑的前行者
陈莉
在这个不一般的学期,陈莉老师加入了区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空中课堂的录制团队,负责录制《习作例文》。因为她教授四年级,对部编版五年级教材比较陌生,加上空中课堂录课所面对的是整个区的学生,接到任务时,她感受到了担子的沉重。
越有挑战越有乐趣。在教案的设计上,她一丝不苟,不仅向内挖掘,深入研读教材,参考语文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在全册乃至在这个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而且向外拓展寻找教材与课外阅读乃至生活语文的连接点。她的思路被打开后,对于整组教材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发现教材处理的突破点。
为了让课堂更丰富,更吸引人,围绕教学目标,在25分钟的课程里,她不仅完成了教材教学,还设计了游戏、练笔和课外阅读的拓展。比如结合本单元课文设计了填词游戏;结合例文中写人方法,拓展了读描写人物外貌的片段,猜人物特点的游戏;拓展了同描写方法不同描写人物的对比阅读;结合本册课文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设计了读句子猜人物的游戏;在教学后拓展了同作者的不同作品,和鲁迅《故乡》中的同人物对比描写……在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她在录课时也精益求精。她安排了同学的发言,指导学生录音,亲自示范,不厌其烦。为了减少录课的噪音,她经常在深夜时,还在浏览器上搜索着如何制作滚动的屏幕;课外阅读的文章没有现成的录音就自己上。朗读、配乐、剪辑,哪怕有一个字的失误都不放过,从头来过。每天她都在摸索中前进,在朱主任和朱校长的帮助下她的课日趋完善。
录课终于结束了,她也成了一个能熟练操作软件录课、剪辑的能手。她说不断向前奔跑,不断创造乐趣将是她永远的奋斗目标。
一分耕耘,一分成长
王晓
3月底武汉疫情稳定下来,回到老家照顾病重母亲的王晓老师在接到教研室肖老师的录课通知时,心里有些拿不定主意。在咨询了陈主任和家人的意见后,她下定决心做好录制武昌区二年级数学微课这件事。
在确定录制二年级的课程内容后,王老师开始收集整理资料,认真研读教材,全心钻研教参,向陈主任请教,与低数组全体教师一起教研,听取二年级老师们的宝贵意见。她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当前学情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空中课堂的教学环节,精心制作PPT课件,做好录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正式录课之前,她会把底稿发送给陈主任审核,进行修改,然后将修改后的PPT发送到武昌区微课群请老师们共同审定。一份底稿经常要改四五遍。教学内容中有争议的地方,大家一起反复查阅教参,反复研讨,常常底稿改好就已经是凌晨一两点。
最大的困难在录课,王老师家里孩子只有四岁,母亲生病卧床,白天环境嘈杂无法操作,只能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录课时不能出错,出错就重来,经常一个教学环节重复录制十来次,一节课录制成功基本就是凌晨三四点。最开始录制时她用的笔记本电脑,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软件不能用,技术问题频频。后来转而用电脑与手机配合的方式,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她也由一个技术“小白”,慢慢掌握了格式工厂、爱剪辑、超级录屏、Flash等各种信息技术都能使用的信息技术“人才”。
王老师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成长!武昌区二年组和棋小低数组的出谋划策,陈主任给予的指导、饶主任给予的技术支持,都让她收获满满,在“空中课堂”微课录制过程中与学生、与同事、与学校、与教育一起成长!
向上而生,向内成长
朱琴
刚接到区教研室录制微课的任务时,朱琴老师内心有点忐忑,由于初次接触部编版教材,对新教材的内容比较陌生,所以一开始朱老师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去研读教材,学习同类型的优秀课例,了解录课的主要流程。
接下来她全身心投入到教案的研磨过程中,思索如何更好的呈现教学中需要渗透的知识点,不断改进教案,同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录制微课的方法。由于住房临近街道,白天周围环境嘈杂,为了不影响录制效果,朱老师只能在深夜录课,“挑灯夜战”对她来说也别有一番滋味。
虽然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录制微课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录课更像是一场持久战,比拼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更是比拼耐心与毅力。一次次的重来和一次次的尝试,朱老师迎难而上,最终完成了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的微课录制。
这次难忘的微课录制经历,让朱老师对部编版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她相信对以后的教学会有更多的启发。朱老师常说要把每一次教学活动当成成长的着力点,朝着明确的目标向上而生,向内成长。
当下,“空中课堂”教学模式已日趋平稳,棋小的教师们也一如既往地全力以赴、以最佳状态录制高质量的微课、完成网络直播教学,给学生的居家学习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期的棋小“空中课堂”群英谱就分享到这,我们下期再见吧!
武昌区棋盘街小学
扫码关注我们
棋盘街小学“空中课堂”录课群英谱(第四期)